电源管理IC持续“缺货” 驰鹏微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翻番


8月6日晚,电源管理芯片行业企业驰鹏微(688508,SH)披露了2021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新鹏微实现营收3.26亿元,同比增长109.07%;实现净利润7027.84万元,同比增长119.93%。

新鹏伟表示,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销售收入增加,并未说明收入增长的具体原因。考虑到公司主要提供电源管理芯片(即电源IC),而电源IC是本轮半导体芯片短缺最严重的子行业之一,其他同行业企业纷纷上调产品价格。因此,驰鹏微半年报营收和净利润双双翻番,这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行业景气周期,以及电源IC持续“涨价”和“缺货”。

8月6日,新鹏微收于每股154.78元,上涨4.51%。 7月中旬以来,新鹏威股价持续上涨。 7月15日至8月6日,区间涨幅高达74.03%。

  电源管理IC“交货”延迟严重

驰鹏微的主营业务是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包括家用电器、标准电源和工控电源,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手机和平板电脑充电器、机顶盒和笔记本电脑适配器。 ,以及汽车充电器、智能电表、工控设备等诸多领域。

这轮“芯片缺货”始于2020年第四季度,车用MCU产品缺货最为严重。到2021年年中,车载MCU供应趋缓,电源管理IC产品供不应求。 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 (SIG) 6月22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5月份的芯片交付进一步延迟至18周,其中电源管理IC的延迟最为严重,交付时间为25.6周。

新鹏威采用的商业模式是Fabless(fabless),这意味着新鹏威需要从代工厂获得产能。根据新鹏威的调查纪要,为应对产能吃紧,公司采取了加强战略磋商、预确定产能、采购和增加生产设备、扩大新供应商、派员进厂等多种方式。协调。支持确保客户的交付和利益。

另外,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模拟芯片对人才的要求比数字芯片更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模拟芯片比数字芯片更难设计,这取决于设计者的能力,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根据 Sullivan 的研究,模拟电路设计的核心在于电路设计,需要根据实际产品参数进行调整和折衷。此外,数字电路设计辅助工具(EDA)更为丰富,模拟芯片设计辅助工具远不及数字器件。因此,模拟电路的设计更依赖于手工设计,对工程师的经验要求也更高。但国内仿真人才稀缺,经验积累不足。

新鹏威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形成了有序稳定的中青年人才梯队。目前,公司已形成167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博士3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3.57%。

  国内替代竞争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景气周期下,新鹏微业绩暴涨,但公司也面临着电源管理行业的激烈竞争。

沙利文的研究表明,欧美国际领先厂商拥有大量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环境,在产销规模和品牌美誉度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此外,电源管理芯片行业的高毛利也吸引了潜在的市场进入者。虽然国内部分厂商在高端产品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逐步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但大部分企业仍将重点放在低端电源管理芯片上。随着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未来中低端领域的发展空间有限,竞争将更加激烈,利润空间将继续缩小。

驰鹏微表示,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国内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主体依然是欧美公司,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目前无法与德州仪器(TI)和PI竞争。 (Power Integrations)、英飞凌(Infineon)、意法半导体(ST)等公司在产销规模上展开竞争。

国内竞争对手方面,新鹏伟表示,国内IC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与海外竞争对手存在差距,面临来自国内外品牌的较大竞争风险。如果竞争对手利用其品牌、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大对公司市场的投入,可能会挤压公司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外,近期,多家电源管理芯片企业也趁着行业景气度,寻求IPO。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自2021年5月起,计划IPO的电源管理芯片企业包括鑫龙半导体、瑞源半导体、英基芯科、西迪微、威源半导体等。此外,6月底登陆科创板的立芯微(688601,SH)也主要提供电源管理芯片。

其他新闻


时间:

2024-12-23

选择料理机的标准包括功能需求、功率、容量、材质、刀片质以及品牌和售后等。
查看

时间:

2021-08-20

【摘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政策,是有效管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重要手段。该体系将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消费后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处置责任,从而减少废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经济体的EPR实施现状,对我国实施电子废物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提出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者责任延伸;电子垃圾;回收;处理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瑞典联邦环境保护局的一份报告中。它意味着“生产者不仅要对产品质量和性能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产品报废后续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旨在通过制造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责任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产品,尤其是产品的回收、再循环和最终处置。” 1990年代开始,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通过相关立法,在包装材料、电子电气设备、汽车等领域推广EPR概念,以提高废物利用水平。管理和资源回收能力,并降低政府废物管理的经济成本。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发达国家实施EPR的外部环境与发展中国家大不相同,其成功经验不能简单复制。 一、EPR实施现状 EPR政策的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以下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经济体中 EPR 实施的现状。 一、工业化经济体:工业化经济体在EPR立法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 EPR制度基本建立,在法律框架下明确了生产企业的责任,建立了监督执行体系。日本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家电回收与再循环法》明确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有回收责任,销售商有回收和运输责任,消费者承担废旧家电的回收和运输费用。 (图1)。 废旧家电回收渠道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销售商,另一种是在市政府设立的专门收集点收集。回收后送至指定收集点;从指定的收集点运往废旧家电回收设施由制造商或其委托的公司负责。消费者直接在回收点支付回收处理费。为确保回收负责人履行回收运输责任,整个回收过程采用“管理票制”,类似于我国的中转单制度。日本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回收、运输到处置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运行有效,资源回收率和回收量显着提高。日本废旧家电回收加工产业分布由遍布全国的经销商回收网点、380个指定回收点、48个回收设施组成。从回收、运输到最终回收和处置,呈三角形分布。 瑞士于1998年颁布了《电气电子设备(以下简称ORDEE)退货、回收和处置条例》,规定消费者、制造商或进口商、销售商和处置者必须承担相应的回收和处置责任(图) 2)。 消费者必须将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免费退回到销售商、制造商/进口商或生产者责任组织 (PRO) 设立的公共收集点。瑞士还规定,如果消费者将电子垃圾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则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如果将电子垃圾送到指定的收集点或退回给卖家,则无需付费。卖家必须回收 消费者免费退换的同类型电器电子产品,且这些电器电子产品不受品牌限制。卖方必须将收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发送给与 PRO 组织有合同关系的处理者。制造商和进口商必须从消费者或销售商处免费回收其制造或进口的电气和电子产品。他们可以自行处理电子垃圾,也可以将其交给与 PRO 组织有合同关系的处理者进行处理。在处理电子垃圾时,处理者必须首先获得瑞士州环境保护局的处理许可,并确保其采用“最佳处理技术”。此外,处理者还必须与 PRO 组织签订合同。出口商出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时,必须取得瑞士联邦环保局颁发的出口许可证。出口商必须确保出口的电子废物在国外得到妥善处理和处置,并符合进口国的相关法律和标准。 二、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已经颁布或正在起草基于EPR的法律,但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全面实施,立法草案也没有明确提及生产者应承担回收和处置的责任。目前,由于这些国家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涉及零售商和移动收集者等多个相互竞争的利益相关者,其非法交易市场的存在阻碍了规范的回收处理体系的建立。 早在2005年,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就明确体现了EPR政策。第十八条规定:“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材料,依法生产、销售和进口。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回收产品和包装材料。”但由于《强制回收目录》等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生产经营者开展回收加工活动缺乏刚性约束,因此该规定并未落实。此外,对于生产经营者回收和处置废弃物的电子电气产品的责任尚未明确规定。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器电子产品的消费量急剧增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产生量迅速增加。据估计,每年大约有20至3000万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需要被丢弃和拆除。同时,国外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二手电子产品或金属混合废料的名义进口,给处理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于2011年开始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鼓励生产者自行或委托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要求生产者或进口商采用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设计方案。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EPR的原则,更适合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和发展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EPR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我国EPR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欠发达经济体:老挝、柬埔寨等欠发达经济体尚未制定基于EPR的法律,但都对EPR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些国家没有专门针对电子垃圾的立法,但它们已经引入了适用于一般垃圾管理的立法。由于管理能力不足,垃圾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电子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的几点启示 我国实施EPR应与我国电子废物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现提出以下建议。 2.1 建立以制造商和销售商为主的回收渠道 进一步落实《实体法》和《条例》的相关规定,尽快制定发布《强制回收目录》,将电器电子产品纳入《强制回收目录》,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实施试点规模更大、网点多 依托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逐步解决回收渠道不规范、企业缺粮规范处理等问题。 2.2 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产品生态设计的发展是EPR政策实施后的必然要求。它已被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广泛接受,并通过生态管理体系认证体系(EMAS)鼓励和促进生态设计理念的实施。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已开展十余年,颁布了多项环境标志产品技术标准,包括对产品设计的初步要求。建议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电子电气产品生态设计基础研究的开展,积极借鉴欧洲EMAS认证体系,将研究成果纳入环境标志产品相关标准规范,深化和完善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 2.3 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处理” 建议借鉴政府绿色采购成功经验,在国有单位率先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处理”,要求提供绿色采购的产品供应商对废弃电器进行回收利用。及上述单位的电子产品,并报送符合条件的正规拆解企业处理。政府绿色采购相关规定增加了“绿色加工”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估。 2.4 加大对电子垃圾越境转移的监管力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禁止进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但对进口二手电子产品没有明确限制。建议参考《巴塞尔公约》框架下的《电子废物越境转移技术指南草案(特别是如何区分废物和非废物)》,及时发布相关技术指南,指导识别二手电子产品和电子垃圾;同时,加强与海关、质检等部门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联合执法,深化国际合作,特别是中美、中欧、中日韩合作,推动内港签署双边或多边协议,共同打击电子废弃物的非法越境转移。 2.5 加强普法宣传工作 建议多渠道宣传普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相关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资源、危害及相关管理要求,引导市民逐步上交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正规回收商或处理单位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无害化处理。 三、研究总结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政策,也是有效管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重要手段。该体系将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消费后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处置责任,从而减少废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了EPR在三种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实施现状,对我国实施电子废物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提出相关建议:一是建立以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主的回收渠道;二是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三是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处理”;四、加大对越境转移的监管力度电子垃圾; 五是加强法律宣传宣传。
查看

时间:

2021-08-20

8月10日,深圳市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深圳哈勃”)成为徐州博康信息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州博康”)的股东。 这是华为首次部署光刻胶。 场地。 无独有偶,近期小米、OPPO、vivo等多家手机厂商都对相关产业做出了布局。 据悉,这些手机厂商目前选择使用ISP芯片作为“研发的突破口”。 从技术角度来说,从小芯片做起,逐渐积累芯片设计能力,是更实际的选择。 不过,国产手机厂商能否在“核心”问题上实现突破,还有待考证。        华为在光刻胶领域首次布局 天眼查App显示,8月10日,徐州博康工商信息变更,增设深圳哈勃为股东,持股比例为10%,注册资本由约7601万元变更为约8446万元 , 增加了约 11. %。    官网信息显示,徐州博康位于江苏省邳州经济开发区。 是一家集中高端光刻胶、光刻胶单体、光刻胶树脂的研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企业。 深圳哈勃作为华为的投资公司,此前曾投资过强易半导体、云影谷、天宇半导体等公司。 截至目前,华为旗下投资公司已投资包括半导体设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芯片等数十家半导体产业链公司。 此次对徐州博康的投资,是华为在光刻胶领域的首次布局。     从业者:抢购股份是为了差异化核心技术 除了在半导体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华为外,近期不少手机厂商纷纷布局半导体产业链企业。 天眼查App显示,日前,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与深圳哈勃同时投资武汉聚信微电子有限公司,专注于设计高性能模拟和混合信号芯片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此外,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还投资了Maxtro微电子。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服务、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的销售。 行业消息方面,自小米年初推出ISP(图像信号处理)芯片产品Surging C1后,多方消息称OPPO和vivo芯片也将在近期上市。 据悉,OPPO自研ISP芯片将首先搭载在明年初推出的Find X4系列手机上,vivo自研ISP芯片也将搭载在即将推出的X70系列手机上。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对于这些产品消息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广州日报记者向相关企业方求证,对方表示目前没有相关官方消息。其中,vivo方表示,“敬请期待”。 对于手机厂商布局半导体“赛道”,半导体行业从业者刘炜告诉记者,各大厂商的发展目标其实都是希望通过拥有核心技术来实现差异化。电子厂商可以投资相关产业链公司。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合作开发,提升自己手机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半导体市场非常火爆,企业参股也算是一种投资。      选择ISP作为自研芯片的起点 目前,除了三星、苹果、华为三大手机厂商有能力推出自主研发的SoC(system-on-chips)外,其他手机厂商大多选择先使用ISP芯片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和发展。” 为什么选择ISP芯片?据了解,一方面,这些芯片不涉及5G等“敏感”技术,也不需要非常先进的制造工艺,实施难度较小,投资风险较低。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因为目前很多手机品牌都选择以成像功能作为品牌竞争的切入点。 ISP作为手机成像功能的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关系到传感器支持的像素数,会影响手机的对焦和成像速度。 此前,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凌海表示,考虑到手机厂商的芯片部门目前正在团队建设中,技术方案正在磨合,从IoT等小芯片开始,逐步积累芯片设计能力将是更实用的选择。 . 从长远来看,各大手机厂商都不会满足于引入ISP芯片。日前,央视《强国基石》介绍,小米ISP芯片Surging C1的研发带头人是小米手机部门ISP架构师左昆龙。在他看来,ISP芯片只是起点,小米还要回到手机心脏器件SoC芯片的研发上来。 根据各大招聘平台,包括OPPO成立的芯片公司浙酷科技,以及小米、vivo发布的芯片招聘信息,在ISP芯片设计、基带平台研发、SoC架构等方面都有不少职位。 目前,业界普遍对手机厂商造的“芯”持谨慎乐观态度。我们不仅乐见自主研发的芯片提升了国产品牌的竞争力,同时也为手机厂商能否以坚定的信念和雄厚的实力攻克“造芯”难题而忧心忡忡。
查看